厦门热点旅游景点资讯速阅

您的当前位置: >福建厦门网 >综合信息 >码取代IP:数字时代的文明之争

码取代IP:数字时代的文明之争

发布时间:2020-10-22 09:20 | 来源:中国网 |

  当今世界,人类已进入数字时代,集合各种数字信息构成的人工产品数字物与自然物相互交融,形成了一个新的生存世界。数字物对物理材料的依赖性越少,就越具有一种独立性,从而产生一种对应于事物世界的虚拟世界,来实现人的生活方式,譬如游戏、娱乐、网购、信息交易、电子账单等。这些活动逐渐成为人们关于这个世界的认识和实践的表达方式,构建起人们新的生活样式。数字物借其完美的复制与感性的操作,拓展人们对真实世界的认知能力,增加人们感知物理世界的间接性,并通过数字化的社交平台,建立起理解真实世界的认知基础,使得原来以各种直接感触性或实存性为前提的生存经验,逐渐被各种对数字物的直接感触或虚拟交易所替代。对人的世界观、价值观产生了影响,成为推进世界经济增长、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的有力杠杆。

  在数字时代,以扫码支付、获取信息、实现交互,在全球已达到数十亿人的普及。这不仅改变了社会发展节奏,打乱了社会原有的秩序,更造成社会认知的整体滞后,从而导致各种问题和矛盾的集中涌现。当下互联网的各种乱象,折射岀无可奈何的盲人摸象,而信息社会是建立在现实空间与网络空间之上的。如何将现实空间的社会体系抽象表达到网络空间,并通过信息系统开发建设,在网络空间建立起支撑各行各业的一体化信息执行环境,真正推进“数字经济”的基础建设?全球二维码扫一扫、码链技术发明人徐蔚博士创立的码链思想和码链模型,向正在经历百年巨变的当今世界给出了中国方案。

  互联网生成的IP文明

  让我们先来看看互联网生成的IP文明的局限。

  IP是整个TCP/IP协议族的核心,也是构成互联网的基础。IP是Internet Protocol(网际互连协议)的缩写,是TCP/IP体系中的网络层协议。设计IP的目的是提高网络的可扩展性:一是解决互联网问题,实现大规模、异构网络的互联互通;二是分割顶层网络应用和底层网络技术之间的耦合关系,以利于两者的独立发展。根据端到端的设计原则,IP只为主机提供一种无连接、不可靠的、尽力而为的数据包传输服务。

  IP位于TCP/IP模型的网络层(相当于OSI模型的网络层),对上可载送传输层各种协议的信息,例如TCP、UDP等;对下可将IP信息包放到链路层,通过以太网、令牌环网络等各种技术来传送。

  为了能适应异构网络,IP强调适应性、简洁性和可操作性,并在可靠性做了一定的牺牲。IP不保证分组的交付时限和可靠性,所传送分组有可能出现丢失、重复、延迟或乱序等问题。

  路由器仅根据网络地址进行转发。当IP数据包经由路由器转发时,如果目标网络与本地路由器直接相连,则直接将数据包交付给目标主机,这称为直接交付;否则,路由器通过路由表查找路由信息,并将数据包转交给指明的下一跳路由器,这称为间接交付。路由器在间接交付中,若路由表中有到达目标网络的路由,则把数据包传送给路由表指明的下一跳路由器;如果没有路由,但路由表中有一个默认路由,则把数据报传送给指明的默认路由器;如果两者都没有,则丢弃数据包并报告错误。

  一个IP包从源主机传输到目标主机可能需要经过多个不同的物理网络。由于各种网络的数据帧都有一个最大传输单元(MTU)的限制,如以太网帧的MTU是1500;因此,当路由器在转发IP包时,如果数据包的大小超过了出口链路的最大传输单元时,则会将该IP分组分解成很多足够小的片段,以便能够在目标链路上进行传输。这些IP分片重新封装一个IP包独立传输,并在到达目标主机时才会被重组起来。

  IP是网络之间信息传送的协议,可将IP信息包从源设备(例如用户的计算机)传送到目的设备(例如某部门的www服务器)。为了达到这样的目的,IP必须依赖IP地址与IP路由器两种机制来实现。

  IP规定网络上所有的设备都必须有一个独一无二的IP地址,就好比是邮件上都必须注明收件人地址,邮递员才能将邮件送到。同理,每个IP信息包都必须包含有目的设备的IP地址,信息包才可以正确地送到目的地。同一设备不可以拥有多个IP地址,所有使用IP的网络设备至少有一个唯一的IP地址。

  因此简而言之,IP是当今互通互联的联网底层标识,基于IP的通讯协议,是联网的主要连接协议,IP的管理即互联网的管理核心。

  由于IP地址是数字组成的机器语言,不方便人类记忆,所以有了域名(方便人们记忆与使用),通过域名地址就能找到唯一的IP地址。

  域名管理系统DNS服务器(Domain Name System),为Internet上的主机分配域名地址和IP地址。用户使用域名地址,该系统就会自动把域名地址转为IP地址。域名服务是运行域名系统的Internet工具。执行域名服务的服务器称之为DNS服务器,通过DNS服务器来应答域名服务的查询。

  在服务器家族里还有一种叫做“DNS根服务器”的服务器。全球共有13台根域名服务器。这13台根域名服务器中名字分别为“A”至“M”。其中10台设置在美国,另外各有一台设置于英国、瑞典和日本。根服务器主要用来管理互联网的主目录。1个为主根服务器放置在美国。其余12个均为辅根服务器,其中9个放置在美国,欧洲2个,位于英国和瑞典,亚洲1个,位于日本。所有根服务器均由美国政府授权的互联网域名与号码分配机构ICANN统一管理,负责全球互联网域名根服务器、域名体系和IP地址等的管理。这13台根服务器可以指挥Firefox或Internet Explorer这样的Web浏览器和电子邮件程序控制互联网通信。由于根服务器中有经美国政府批准的260个左右的互联网后缀(如.com、.net等)和一些国家的指定符(如法国的.fr、挪威的.no等)。美国政府每年花费近50多亿美元用于根服务器的维护和运行,承担了世界上最繁重的网络任务和最巨大的网络风险。

  因此,“互联网”也可看作是美国制作与管理的一张网,向全世界提供服务,因此业界提出目前的网络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互通互联,不应该叫“互联网”,而是叫“因特网”,即美国控制的局域网,是一种依存于美国法律与美国政客的存在。不能承担普惠全球与全民共识的责任。

  码链模型生成的码文明

  徐蔚在著述的《码链新世界物格新经济》著作中,阐述了码链模型生成的码文明。

  徐蔚认为,IP世界,是无法与真实世界一一对应的虚拟世界,码世界,才是可以与真实世界一一对应的世界,即“四维世界”。

  码链模型的两个基本概念是“数字人”与“物格”,数字人,即人类在三维世界通过扫码链接,叠加自己数字人DNA,生成新的码,与原来的码形成链条,用于记录人类行为的5W以及社会关系;

  物格,即数字人行为的发生地,通过码链接入,记录行为及权重的分配。

  人,在土地上,劳动,创造出价值,也就创造了人类社会本身(三维世界);数字人,在物格(数字土地)上,通过扫码链接,也创造了数字经济的价值,也就创造了“数字经济生态体系”(四维世界)。

  这样,我们就可以理解码链的基本运行模式:将人类的社会信息活动(包括信息获取、处理、存储、传递以及从问题到决策的过程)提升到网络空间实现跨越时空的高速、高效运行,并将信息处理结果落地到现实空间达成精准、高效的实施。

  码链数字经济新思想是在第一代互联网、第二代社交网络后又一个升级版的数字人物联网系统模型:是“以人为本,道法自然,天人合一,世界大同”的东方哲学思想与西方科技融合的产物。通过码链可以透过三维世界看到四维世界的投影,在此基础上的信息化重构新世界已经展开。

  在现实世界中,人在三维世界中相互遇见,相互作用,产生大量的相互作用,构建了人类社会的巨大经济体。

  随着码链信息技术的迅速普及,人类社会的经济行为正不断拓展到数字四维世界,在数字世界中,数字人代表了人的行为。

  不同于人类的现实社会,在数字世界中,数字人在相互遇见时,通过扫码而相互链接,并在产业码服务器上留下活动记录,形成码链。

  结合三维现实世界的实体世界,在码的数字世界里,同样可以标定三维的地点和时间,标定了三维的地点的“码”可以固定在某个坐标上,进入“物格”。

  物格的概念是在码的数字世界中的一个三维空间的量子化容器,标定地点的码可以进入物格容器。

  码的底层可以不是IP,而是PIT即(位置,身份,时间),而PIT恰好就是5W的核心要素(还有2个W就是前因why后果what)。

  那么,只要建立“码”与“PIT”的转换机制,就类似“域名”与“IP”那样,就可以建立一个基于“码”的物联网体系,简称“码取代IP”。据悉,扫一扫专利发明人徐蔚正在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中科院等相关机构策划成立国家级CPIT实验室,共同推进上述研究。

  在最新发布的“物格数字地球”里,呈现出来的物格,即依托北斗卫星遥感数据,把地球表面划分成10米x10米的一个个网格;每个物格(网格)都具有唯一的“北斗经度纬度”,该物格可以在扫码链接时候被一一对应,根据行为的级别匹配不同的权重。

  由于物格具备经度纬度作为标识,我们可以把物格当作IP地址/域名的替代升级,并且在“物格数字地球”呈现。

  鼠标点击不同的物格,就可以接入不同的服务,而提供服务者就相当于网站的服务提供者,这样我们就可以建立一个全新的物联网的生态体系。

  相对于第一代由IP与人对接的点对点服务,到第二代基于社交网的点向面反馈传播,码链模型更强调人与人、人与物的链接(人是小宇宙,外部世界就是大宇宙,码链就是小宇宙与大宇宙的相互交互,相互链接。人与万物直接相连从而完整融合线上、线下,可以记录人类行为的每一次交互,从而使得信息交互的效率更高效、安全、可靠,同时又能有效保护隐私。码链思想是基于“数字人”概念与专利体系发展而来的,每个码(每一次交互)可包含其发行人(数字人)和服务列表,每次扫码接入,代表一次链接(交互),将发行人所提供的服务和扫码的“数字人”连接起来,通过“数字人”之间相互交换数据来使得扫码的“数字人”获得他所需要的服务。所有“数字人”能获取的服务,以及获取每个服务的“数字人”这两个维度构成一个“人一一服务”链接矩阵,这个矩阵即“智慧码链”网络“Matrixlink”。码链不仅记录所有过去发生的链接,同时记录根据人的意愿而将要发生的可能链接,从而杜绝发生不符合人意愿的链接发生,并挖掘出人们所需要的潜在服务。从哲学层面思考,码链思想与东方文明“以人为本,道法自然”的理念是一致的。“人”是人类社会的核心。

  徐蔚认为,“在过去,人类的文明是建立在文字之上的,所以过往的人类历史被称之为文明’。而随着计算机、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文字已经无法承载当前人类的所有文明了。从今往后,人类文明应该被建立在数据之上。所以,今后的我们是否不该再把文明称之为文明,而应该称之为'数明’。”这段简单的话道出了当前人类社会正普遍面临的一种全新局面,数据将在人类社会进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数字化的虚拟世界必将越来越紧密地融入我们的现实社会当中,并成为整个人类社会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

  那么在未来的数字世界里,人类又将会以什么样的模式存在呢?徐蔚告诉我们,信息技术的发展,带来了全新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如果单从商业视点这个角度来看的话,传统的商业交易是基于三维的物理时空,当只有在消费需求者c与商家,也就是我们说的B,在三维物理时空相遇的时候,交易才能发生,经济价值才开始真正的计量;而互联网电商,是建立了一个以.为依托的商城,以网页为展现方式的模式,但是它的最大缺陷在于:没有与真实的物理世界建立一一对应的关系,并且在以“.com”中心化接入的模式之下,“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成为必然:这就导致流量成本居高不下,各种弊端屡禁不止,引发了多输的局面;码链技术作为一个革命性的、信息技术的载体,它不仅有正确的哲学思想世界观,而且还有务实可行的方法论,这就使得人类社会在信息传递这个尺度上,建立一个以“码”为单位的信息维度(简要来说包含5W元素,即时间、地点、人物+前因后果),建立一个真实世界与数字世界一一对应的多个平行世界,这是对“香农定律”的一个突破,它不单单在于比特信息的传递,更是可以在量子维度进行人类在社会中的自主意愿的表达,由于这个平行世界有多个乃至无限多个平行世界的维度;这个数字化的平行世界,是可以以自由意识进入,这就完全不同于基于IP的虚拟世界的Cyber-Space,在这个码链世界中,人的行为表现为数字化的行为方式。人,也就被称为数字人。

  自徐蔚2002年提出Matrixlink(矩阵链接)思想,2011年发明二维码扫一扫专利,2014发表“超主权数字货币理论”以来,如今“码链思想”以及“数字人理论”,已经通过“码链数字经济生态体系,即点线面体系”全面展开;给我们提供了一个不同的思考方向,让我们能够从中有所启发。从“码链思想”中我们了解到,码链生态体系的构建是要搭建一个以人为基础的去中心化(或者说泛中心化)商业和金融生态体系,进而为人类社会搭建起一种全新的数字社会模式。码链体系所要打造的是一个“四商一体”的商业系统,在这个系统中,最基础的部分就是人。

  码文明的本质是碳基文明

  徐蔚在《码链新大陆物格新经济》第八章“人类文明的终极之争”中指出,资本主义发展的最高阶段不是金融帝国主义,而是机器人帝国主义。即从唯利是图角度来看,如果剥削人类比不上剥削机器,那么资本家集团就有足够的动力来发展机器人、人工智能来获取最大的剩余价值。因此,文明之争不单纯是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之争,更是谁能带领地球延续传承碳基文明,而非西方大力发展的“硅基文明”的机器取代人类的路径的“碳基文明”与“硅基文明”之争。

  徐蔚认为,真正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将不同于以往带有被动性、局部性和修补性的结构调整,而是对整个社会体系结构包括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重构。第四次的工业革命将从新的价值创造体系、新的社会管理体系和新的智慧文明这三个维度全面展开,并且进入一个指数

  增长的阶段。目前,我国较为成熟的分布式信用体系也只有码链了。

  徐蔚认为:区块链和所谓的加密货币的本质就是机器人帝国主义。因为所有的加密货币都是机器世界的产物,这也是西方世界所主导以IP为链接的互联网所谓算法控制世界的一个骗局,而这个骗局就是为了实现资本主义发展的最高阶段:机器人取代人类。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码链与FB的正面交锋在所难免,这不仅仅是中国与美国的较量,也是人类社会与机器人帝国的终极对决。

  码链的体系从2002年开始研发至今,其初衷一直非常的明确,就是要通过扫一扫取代以鼠标点一点为接入口的传统互联网生态体系。因为人类生活在真实的世界,而不是虚拟的互联网屏幕当中,所以互联网的规模再大,也只是占到我们真实生活当中的一小部分而已。所以,码链构建的全新数字经济生态体系一定是建立在真实的世界之上。这也符合中国道家“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传统思想,同时,这也是构建码链体系的理论基础。

  以物格价值链为例,这实际上就是之前物格码的升级版本,所谓“物格”就是物联网的格子,物联网的格子是存在于真实世界当中的,每一个格子在我们的数字经济世界都可以得到映射。而物格价值链则可以通过唯一的经纬度坐标以及时间和不同的商品DNA所生成的在数字地球中唯一的二维码。

  这个二维码就是接入这个数字世界的“元码”。而这个原始二维码,可以记录商品通过码链所接入的所有行为。如果把这个“源头”的二维码定义为价值的一部分,那么它就可以产生收益,从整个逻辑上来说我们就可以让所有二维码扫一扫用户都有机会在新数字世界的构建中,对整个体系的财富进行重新再分配。

  总而言之,码链体系的本质实际上就是将人类以及商品的DNA叠加到该体系当中,而不是通过IP作为底层来构建。所以只有通过码链的模式才有机会重新构建岀一个全新的数字经济生态体系,以应对这场即将到来的关乎人类社会未来走向的数字战争。

  徐蔚认为,我们都生活在一个真实的世界里,直到20年前互联网的出现又创造岀了一个虚拟的世界。在真实的世界里界限是非常明确的,也就是说越过雷池就意味着需要付出代价,而虚拟的世界则几乎是没有边界的,因为它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存在于更高的维度。

  当然,无论是真实的世界还是虚拟的世界,都真实的存在于我们生活当中,而它们最大的问题就是不能进行相互的映射,也就是说我们的社会是被割裂的。社会被割裂的后果就是导致了真实的世界和虚拟的世界存在不同的经济活动和不同的经济体制,但是它们相互之间不能进行互联就容易造成我们决策上的误判。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需要通过“扫一扫”作为基础接入点,在扫码之后生成新的码,而码与码之间又形成一条新的价值链,无数的二维码和价值链条就构成了产业码,从点到线、面最终构建岀体和系。我们通过这样的方式建立了一整套源自中国、面向世界的经济结构方案。码链模型的创立,表明在数字时代,中国不仅代表了先进的发展模式,还为全世界解决了数字时代的问题。

  在传统的世界中我们是以人作为单独的个体存在,在互联网的世界中我们依赖的是电脑,通过IP进行接入,而在价值链所构建的世界当中,我们则是以数字人作为基础的单位所组成的,人类所有的行为和社会中所有的经济活动都是通过扫一扫链接在一起,而所有这些行为的发生地,都对应到一个个“物格”上去,这样从经济学理论基础上来说,我们就具备了把所有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进行记录,对整个体系进行统一管理的能力。

上一篇:积分兑换物品 倡导文明之风——开阳县蒋家寨异地扶贫搬迁安置点“致公文明超市”揭牌
下一篇:仁战酒受到贵州省内微博大V关注,覆盖粉丝600多万